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

昭應宮










報告組員 張雨龍~楊凱鈞~林明緯~巫佳欣
相對位置:宜蘭大學大們口出去後左轉直走,走到文昌路和新民路與中山路三段的交會口附近。
昭應宮是宜蘭縣目前惟一的國家三級古蹟(本來應該為二級的,但是因為後墊背美軍轟炸,前殿兩旁的牆壁瓷磚,日制時為修改掉了,所以頂多只能進生三級),位於宜蘭市中山路上,即清代噶瑪蘭廳的中心點上,本宮供奉媽祖,昭應宮主祀媽祖,初建時依傳統坐西朝東,面向大海,有佑護海上生靈之意。到了道光年間,因為風水,所以改為坐東朝西,變成台灣唯一面向山的媽祖廟。

自清嘉慶13年(1808年)建廟以來便是信仰中心,更成為官府公告,民眾聚會、閒談的場所;日治時期的文化協會及民眾黨,還一度利用宮前廣場舉辦講座,宣揚民主思潮。現今在宮前壁上還可以見到宜蘭各地歌仔戲的表演消息。
改向的原因眾說紛紜,民間傳說廟宇轉向會改變當地的文運,而昭應宮改向後,便在1868年出了首位進士楊士芳。本宮格局狹長,面寬只有三開間,進深則由廟埕、三川殿、前庭、正殿、後庭到後殿,深達60多公尺,今天的廟宇格局,大體保持道光時期的型式。日治時期,昭應宮歷經數次重修,但其木雕石刻仍保持道光年間的原貌,是本宮的藝術之寶,尤其三川殿檐下的龍柱、青獅、石枕、壁堵為精采絕倫石雕的繁紋華飾,及門堵的細木雕刻,著實令人嘆賞。後殿二樓則供有開蘭三大名臣楊廷理、翟淦、陳蒸的木雕人像,四時祭祀,展現出宜蘭人吃果子拜樹頭的淳厚民風。其他古物如數方古匾等等,也都增添了昭應宮的光采, 此地是宜蘭信仰文化之重鎮
前殿至正殿是精華所在,尤其是作為門面的前殿以開朗之格局及精緻繁複之雕刻,可稱為宜蘭地區最佳作品,而寬敞深幽之正殿則呈現出莊嚴肅穆的氣氛。前殿至正殿之兩側山牆本為土埆牆,昭和7年(1932)改由紅磚組砌。




*昭應宮建築沿革表序號
年 代 事 項
嘉慶13年-由官民合建為兩進三開間,坐西向東之建築
道光14年(1834)-於原址對街改為坐東向西三進三開間格局,並築戲台
昭和7年(1932)-置換屋瓦,重作屋脊剪貼,改左右山牆土埆磚為紅磚,內牆貼白磁磚 (下圖)
昭和20年(1945)-太平洋戰爭時,後殿木造閣樓被美軍炸毀
民國57年-拆除戲台,改建後殿為鋼筋水泥造,正殿屋頂改琉璃瓦
民國68年(1979.10)-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
民國73年(1984)-抽換前殿及兩廊腐朽樑柱及重修屋頂,於民國74年(1985)8月完工
民國81年(1992)-重新粉刷



右圖:正殿石柱,當初台灣與大陸作貿易時,去的時候載貨,吃水沉,但是回來時,沒有啥麼貨物,就買了一些壓艙時,增加船的吃水,剛好嘉慶13年時,皇帝勒建這座廟,就用最好的泉州白石(也就是大理石:堅硬~耐侵蝕),作為壓艙石,帶回台灣做柱子,所以雖然經過了一百多年,但是那雕刻依舊那麼的清晰。

右圖,正殿屋頂改琉璃瓦,一般琉璃瓦是用不要的瓷器加以雕飾,作成屋頂的琉璃瓦裝飾,而因為廟右加上勒建,所以不只用了不要的瓷器,還有一些是特別去燒製的瓷器;廟上的屋頂用的試燕尾形的,因為受風力大,所以中間的部分會挖空,再製作時,要有相當的技術才能有如次的成果。

上圖為正殿的木柱,因為是使用木柱子,木頭怕潮濕,所以用石製的底座隔開地面,不僅美觀,又可以達到防潮的效果。